English

2019年[新北景讚]-新北市優良建築、地景文化選拔暨[創意新生代]-新北市建築師公會學生競,銘傳大學建築系榮獲佳績,獲選特優一位、佳作四位。[特優]吳慈芳 ──【 人神間的關係重構】(指導老師:莊明哲) ,另外四位[佳作]分別為陳艾妮同學的【重塑經驗的場所】、蘇沛寧同學的【宗教朝聖之路】(指導老師 :  莊明哲)
、劉晏甄同學的【留白的想像與創造 / 兒童遊戲空間的重構與再定義】(指導老師:施弘晉)、以及余承穎同學的【主場2.0 / 大型賽事舉辦新模式】(指導老師:施弘晉)

銘傳建築系以訓練應有的專業認知與態度,並提倡理論與實務並重,課程方向朝向多元發展,結合移地教學、實構築、虛擬數位應用...等應用,期待未來能持續激發學生更多的創新潛能。

 

標題:人神間的關係重構 副標題:巫
學生:吳慈芳 指導老師:莊明哲
議題:信仰是一種靈魂的精神活動。很多人過著盲目崇拜或追求物質的生活,或者
是過著行屍走肉一陳不變的日子,又或是痛苦的人生關卡,當生活失去激情
與熱情,就會使人失去自身的靈魂。
在現代生活中,信仰不再只是去寺廟拜拜的傳統習俗,信仰是對於自身靈魂
追尋與療癒,每個人都是一位朝聖者,朝聖者之路從啟程的那一刻開始,在逐
漸遠離塵囂世俗的道路上,人們開啟了對神聖的感知,海、陸地、天空、夕
陽、自然萬物,神是由人自由定義的。
在人們尋求與神更進一步的交流時,需要透過「巫」來達成,巫是連接天地
的溝通橋樑,在歷史與社會變遷下,現代人對於巫仍有負面的評價與迷思,
因此我希望透過在一條朝聖者之路的末端,在人與神逐漸接近的過程建構一
個巫的事務所,透過「觀看」巫的訓練與服務,到親身經歷與巫對談,重新
認識巫。

 

標題:宗教朝聖之路 
學生:蘇沛寧 指導老師:莊明哲

議題:宗教是人們對於未知事物的寄託進而延伸的產物 。人們畏懼死亡,畏懼一切未知未解,
所以將之寄託於所謂造物主,企圖得到救贖與答案,及心靈上的安慰。
“ Religion is the creation and product of the human cultural revolution ”
人們有探索心中依靠的權利,有權利追求安全與穩定感,
建築與空間在這其中能起到什麼樣的效果與幫助 ?
馬來西亞具有多元文化背景,擁有各不同的族群,習俗與宗教,而憲法保障了各族人民各自信仰的基本權利。
政府也極力推廣跨宗教活動與政策,民間亦成立了宗教理事會以促進不同宗教人士之間的理解與合作。
人民間也經常舉辦各類型跨宗教活動提倡宗教間的包容與寬容,促進多元種族間的和平與和諧。

​標題:後設想像/城市空間所重塑的開放劇院
學生:陳艾妮 指導老師:莊明哲
議題:時光雖然流動,但祂卻悄然無蹤,人群雖然在城市裡移動,但卻不曾看見彼此
;在那些一成不變的日子裡,每個被遺忘的影像,都有值得被記憶的美麗,而
空白的情緒是對生命的一種辜負。
戲劇能夠讓人再次想像,透過敘述式的戲劇化空間,讓人在體驗的過程中產生
想法,就算沒有語言上的交流,也會形成肉眼無法看見的聯繫,將人與人、人
與場所、場所與場所的距離拉近。希望藉由重組這些城市記憶來打造一座開放
劇院,以開放性活動作為人與人的連結,以空間感知作為啟發想像的媒介,讓
使用者在不同時間/活動/角色的變化中,詮釋出屬於自己的樣子。如此,生
活將不再只是侷限於空間,也不只是關於時間,而是時空交織,能夠被延續並
不斷改變的生命狀態。

標題:留白的想像與創造
學生:劉晏甄 指導老師:施弘晉
議題:兒童遊戲空間的重構與再定義
曾幾何時,汽車取代了跑步,電視取代了捉迷藏,手機取代了人與人的緊密交
流。在這個數位時代下,兒童的五感被科技產品綁架及侷限。我們該如何利用
建築空間打開五感與思維,給兒童合適的遊戲空間 ?
在這個屬於孩子的場域,孩子可以盡情的探索空間、探索建築、探索自我並創
造珍貴的童年記憶。
當來到這棟建築構築起的世界
孩子們能夠在這裡奔跑、玩耍
享受在「空間」中探索著時間
大人們能找到遺忘的時間膠囊
從不同洞口大小憶起自身成長
再與孩子一同留下時間的腳印
也許兒時 這個洞口可以很輕鬆地穿過
不知何時 現在自己可能要彎腰地鑽過
在這裡
也許會尋一個屬於自己的一隅
並在那兒待上一下午
在這裡
也許會尋覓一個吸引人的框景
因偶然的發現而駐足
在這裡
也許會有一條不知通向哪的路
不知道將你帶到哪裡
童年製造所,這裡是孩子的樂園。孩子的探索之旅,時而停下了腳步,時而邁開
了步伐,周圍的一切都是如此的令人好奇。
探索著過去
創造著現在
想像著未來

標題:主場2.0 - 大型體育賽事舉辦新模式
學生:余承穎 指導老師:施弘晉
議題:過去幾年至今日,世界各地為了大型體育賽事建造了許多的大型體育場館,但有許多場館在賽事使用過後就開始閒置甚至荒廢,除了浪費土地資源更有可能造成危險,這種矛盾的現象,在未來土地越來越珍貴的情況下,此類的問題將變得更嚴重。也許未來在大型國際賽事時有種可能,就是所使用的場館可以從世界各地前來支援,主辦國就可以不必為了大興土木花費大量錢財及土地,使賽事更有可能舉辦在更多地區,甚至不需要有國家。

設計的場館是藉由水路移動的方式達成機動性的目的,及停靠在一旁的船舶看台可臨時的增加更多服務人數,也可因在水面的方式,藍色運輸的方式也將在此設施
中可行,改變目前的主流交通使用模式。